1970年,周大能与一群“红江元老”开始试制350燃油喷射系统的三对偶件。想过无数的办法,做过无数的试验,经过无数的改进,第一个产品在1970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出产。
焊接式针阀体的生产,国内企业至今只有重庆红江一家,这是该厂的专利技术,也是周大能的“独门绝技”。他带领的团队终于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同时填补了该技术在国内的空白,使国内的针阀体制造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使该厂的此类产品在市场上独占敖头。
研磨工艺是精密偶件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精度要求最高的工序,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可靠,他带领他的团队白天黑夜泡在生产车间和设计室,经过反复论证和试验,最终实现了机械研磨,不但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从而也推动了该技术在偶件产品领域中的运用。
周大能从七十年代末期就开始从工作实践中总结提炼理论成果。他编写的《数控机床编程技术》和《研磨工工艺学》,为公司数控机床的改造和普及以及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
他在精密偶件加工技术和工艺改进、引进产品国产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多次获得各种奖励和表彰。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教授级咨询专家;2001年获全国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劳动模范;2003年获“重庆船舶工业突出贡献者”称号,200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